第363章 借壳的成本

离月上雪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金铃子小说www.uptcrypson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提及借壳成本,蒋一帆之前大致做过研究。
  他家的新城钢铁集团虽然颓势已定,但其产品高额的市场占有率暂时不会让这艘巨型战舰沦为一个“壳”。
  尽管客观事实不算太坏,且蒋一帆内心也不情愿,但习惯防患未然的他还是为此调研了下行情。
  借壳成本就是如果我们自己ipo太费劲,想偷懒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一个上市公司,需要花多少钱。
  常规借壳方案的成本计算如下:
  交易前,假设咱们想买的壳公司市值50亿元,壳资产利润5亿元。
  交易完成后,壳公司市盈率为50倍,总市值变成5亿乘以50等于250亿,且我方持股65%,那么借壳成本=250亿*(1-65%)=87.5亿元。
  我国每年a股的借壳成本在80亿至100亿的区间内。
  但这只是理论情况,现实社会中,又有多少家公司可以一下拿出80亿至100亿的资产去换一个壳的控股权呢?
  有这个钱,爷爷我就算是投资小白,就算不会在二级市场翻云覆雨,也可以直接把资产变现,然后拿去买傻瓜式的股指基金。
  股指基金连续持有五年以上,平均年化收益也多半超过10%。
  80亿的10%就是8个亿,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净利润超过8个亿的公司不到250家,比如招商银行、中国石化、兴业银行和长江电力等。
  很不幸,这类公司一听名字,就知道即使爷爷我有钱买,他们也不会卖。
  在借壳上市的实际操作中,通常借壳成本在30至40亿之间,超过50亿元的壳就很难卖得动了。
  大家会问,明明刚才你说借壳成本在80亿元以上,怎么突然又变成50亿元以下了呢?
  这不是明显被低估么,壳资源不应该分分钟被炒上去才对么?
  理论上是的,因为80亿至100亿是壳的“理论价值”,但不是壳的“市场价格”,这又回到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:供求关系。
  被炒上去的基本条件是:没有足够多的壳卖,但有足够多的人买且有钱买。
  但蒋一帆发现不管ipo,债券业务怎么火,借壳市场就跟个打坐的和尚一样淡定,每年成功交易的数量就几十家,没出现过断崖式下跌,也不会有爆发式增长。
 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限制太多,归纳来看有七点:
  1、上市公司具备壳条件;
  2、壳方股东有交易意愿;
  3、壳方股东交易诉求合理;
  4、借壳方有交易意愿;
  5、借壳方诉求合理;
  6、借壳资产体量够大;
  7、借壳资产符合ipo条件。
  上述七个条件缺一不可,如何判断交易双方是否满足条件,如何筛选借壳标的,就是投资银行、律师和会计师等资本中介的共同工作了。
  市场上每年愿意把自己当成壳给别人借的上市公司有几百家,想借别人壳,自己又符合ipo条件的公司也有几百家,但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意愿磋商、讨价还价、利益平衡后,成功达成交易的概率都在10%以下。
  这跟找对象差不多,要不就是互相看不对眼,要不就是看对眼了三观不合,要不就是只想恋爱不想结婚,或者都已经走到民政局排队了,又临时反悔……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